三 现实制肘之种种
但是,在国产专业音响面临行业发展重大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各种现实制肘。也正是因为这些制肘,严重的制约专业音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行业管理机构的缺位和政策法规建设的不配套 中国专业音响行业市场份额每年的容量大约在150-180亿元人民币间,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到目前为止,虽然有关部门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工程建设考核标准,却没有颁布相对应的工程企业资质要求。对于要求高技术施工的专业音响工程,到目前为止,工程企业都是机电安装和弱电的资质。大部分企业的专业音响资质是各协会自行颁发的资质,由于行业的鱼龙混杂,协会的权威号召力的不够以及行业客户的“潜规则”,现有的政策法规在市场运行实际中更多是流于形式的应付,并没有起到规范行业的发展,促进优胜劣汰的作用。 目前在国产专业音响的研发、生产、销售、安装各环节领域,主要涉及到的有信息产业部、建设部、文化部、广电总局、体育总局等部委,这些部门谁也不是这个行业的直接领导和监管部门,但却又有关联。问起其他行业的厂家单位,当他们遇到行业障碍和困难的时候,可以很确定的直接去找到相关的部门,而专业音响企业虽然“婆婆”很多,但没一个真正能认这个“媳妇”的。 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一个主要的问题,造成了国内专业音响领域鱼龙混杂,投机短见心理严重,不正当的市场竞争大行其道。 二、重大项目的产品选型制约国产化发展 目前国内的重大项目比比皆是,在建设期的口号不约而同地都提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正是因为这种建设心理和要求,造成了很多的人错误地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只有大投入,选用国际知名的品牌,才能达到,由于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作怪,在国内近年来的许多重大、标志性的工程中,清一色选用的都是国外品牌,在招标文件中有的还明确指定哪几个外国品牌。国产专业音响品牌不要说参与竞争,往往连公平参与投标的机会都没有。 当全世界都在认可“中国制造”,大量的外国企业将工厂搬到国内和将大量的产品委托国内工厂生产的时候,专业音响领域国产品牌的产品还在受着不公平的对待。行业内的很多人都知道,国外的专业音响产品有一大部分都是委托国内的专业音响生产企业代加工后出口到国外,贴上产品品牌后又回到中国。可就是这样“出口转内销”,令产品价格暴涨,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工程资金的浪费。 当前国家号召各行各业的产品要自主创新、打造中国的“世界知名品牌”,尽管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可中国的“世界知名品牌”在中国市场遭受“白眼”的事例却越来越多。笔者在参加一项大型政府招标工程中和甲方一位官员在交流中问到,这项工程为什么不能选用国产音响品牌时,这位官员的回答,让笔者终身难忘:“我们选用进口的国外知名品牌,出了问题我们是没有责任的,国际知名产品都会出问题,那我们有什么办法,选用国产产品那就不同,出了问题我们谁也负不起责任。” 作为国产专业音响企业,由于这些不公平,已深深的陷入了困惑中。……国家号召自主创新,专业音响领域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他们不要国家的资金投入,自己加大研发的投入,生产出来的自主创新产品,国家却不用。这难道不让人困惑吗? 三、人才的匮乏制约管理的提升和技术的发展 在国内的其他行业,拥有博士、硕士和“海归”经理的专业人员泛滥成灾的今天,在专业音响领域里,要找这类人才是相当的困难,由于专业音响特殊的行业特点,要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据不完全统计,在专业音响行业,经理大约有1500万人左右,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只有3%,很多人认为连3%都不到,拥有全日制博士学历的不超过50人。这样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其人才需求和现实完全脱节。由于人才的匮乏,国产化基础较少的研发投入、拥有扎实基础知识专业人员的缺乏,使得国内厂家在企业管理、技术开发等层面都难以有突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际专业音响领域技术方向开始面临由模拟转向数字技术的关键时期,而国内专业音响能够熟练去阅读英文资料和与国外专家去沟通和交流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缺少这种具有全球对话和沟通能力的人才,更是国产专业音响领域的“硬伤”。 |
|手机版|Archiver|XYCAD中国音响设计网
( 京ICP备14030947号 )
GMT+8, 2025-5-1 22:17 , Processed in 0.08963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