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或许是唱片公司不愿承认也难以说出口的——那就是免费。 其实唱片公司对于单曲的标价,无论是0.99美元还是100美元,只要还有价签存在,对于可以找到免费下载源的个人用户来说就没有区别。因为免费和付费有着本质区别,但价格高低对于有免费下载源的个人用户来说根本就没有区别。而唱片公司是否有魄力向消费者免费提供内容、抱着开放心态与技术商合作,换以音乐授权或收入分成作为主要盈利形式。这就在于唱片公司是否敢于亲手毁灭原有的商业模式,将自己嫁接到更多的产业平台上,通过更为多元的应用场景进行盈利。 这种转变并不会一蹴而就。“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唱片工业拥有强大的地位、庞大的营收和销售渠道,不可能说第二天就都弃之不用,马上100%拥抱新科技了。”陈戈在接受《商业价值》采访时称,“但10年的拖延之后,现在已经没有太多不能失去的了。” 音乐版权价值在过去十几年一直被低估,但现在关于版权价值的讨论和对盗版的讨伐正在为版权方带来新的契机。2011年IFPI国际唱片协会发布的年度数字音乐报告主题就是“政府可以逆转盗版的潮头”,版权价值的释放在今后几年效果将更加明显。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版权环境的改善也会造成一种幻象,甚至版权被版权方高估。从2005年开始就因为MP3涉嫌盗版而坐在被告席上的百度,到今天才宣布推出正版音乐平台,并承诺将向音乐权利人开放接口,分享音乐作品并获得收益。而之前十三月唱片公司联合周云蓬等音乐人向凡客、91游戏娱乐门户等企业发出公开信,希望在百度MP3放弃盗版前,停止在百度MP3投放广告。其中的结束语很好地描述了版权使用方应该抱有的正确态度——“即使您不热爱音乐,但请尊重音乐;即使您不尊重音乐,但请尊重法律。” 一方面着眼于寻找新的合作模式,一方面又要防止走上回头路,音乐的未来到底会在哪里? ●多种商业模式并存 据IFPI国际唱片协会发布的数字显示,2010年全球数字音乐营收达到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而授权的音乐服务多达400多项。音乐公司开始学着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来满足消费者购买和试听音乐的需求并增加营收,而2010年唱片公司的营收组成中,数字音乐已经占到了29%。 到目前为止,唱片公司也有了更为多元的合作伙伴。其中有广告支持的音乐服务模式,比如Spotify、Deezer和We7;有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比如丹麦的TDC、巴西的Terra以及英国的Sky;也有移动运营商Vodafone、手机厂商诺基亚和索爱,以及在线视频网站Hulu。 而云音乐概念的提出,以及苹果、亚马逊等公司的快速实践,使得音乐从云端走向一系列网络互联的终端,智能手机、游戏机、电视和蓝光播放器最终形成家庭娱乐体系。而这些新形式的音乐服务都将为音乐公司带来更多版权收益。 在互联网之外,音乐视频服务商VEVO和MTV也正吸引着大量的电视观众,并获得了广告商的极度青睐。因为其精准的人群细分正是时尚品牌的目标客户。 除了直接消费音乐内容本身,还有更多运用了音乐元素的应用出现。其中,音乐游戏就是一个屡次诞生奇迹的领域。2005年问世的视频游戏《吉他英雄》在短短3年间盈利10亿美元,唱片公司虽然抱怨获得的授权费过少,但却刺激了实实在在的歌曲销售。 要想知道这款游戏有多火?美国摇滚乐队Aerosmith在1974年发布的一首老歌“Same Old Songand Dance”在《吉他英雄》上推出后,可监控的iTunes和其他正版下载站点的统计数据显示,其单曲下载量飙升了446%。音乐产业面对如此有效的营销功能不禁惊讶,而环球唱片的母公司Vivendi直接将《吉他英雄》的发行商Activision收购,纳入自身业务。 在《吉他英雄》挖掘了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摇滚经典之后,Tapulous公司出品的一款iPhone手机游戏应用,使用当代流行歌手的音乐同样获得了成功。其名为Tap Tap Revenge的手机游戏在登陆App Store的第一个月,就获得了100万用户。而2009年,环球唱片同样也找到Tapulous公司,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希望Tapulous公司帮助其厂牌名下的歌手制作相应的手机游戏,于是有了“Lady Gaga Revenge”的出现。但2010年,Tapulous公司却意外地被迪斯尼收购。 这些例子都只是为了说明唱片公司大可不必为CD销量的持续下滑、盗版的屡禁不止而发愁,因为音乐正衍生出更多种多样的面目和形态放在消费者面前。而唱片公司直接面对的已经不是独立的消费者,而是音乐产业中的一群新玩家——那些为音乐进行二次包装和充当管道的合作伙伴们。 “无论是像MTV这样靠广告支持的媒体,还是增值服务类彩铃、云服务,或者是音乐类的游戏,如果这3个有着庞大用户群的收入线都能够分50%给版权内容和唱片工业,那么唱片工业还不能养活自己吗?”这是陈戈对于未来音乐产业的理想设计,“全球范围内,如果这3种大的商业模式是并存的,唱片工业对3个模式统一开放的话,不出5年,数字音乐产业在全球应该是一个上千亿美元的规模。” 今天,契机已经出现,但游戏规则还没有确立,分成比例没有成为惯例。在这个时刻,已经“没有太多可失去的”的唱片公司,是时候拿出鲜明态度,来破旧出新了。 未来的音乐,不会死也不会老,它只是需要以更先进的组织形式呈现。当这个10年中音乐与科技再次对望,愿双方能够寻得迟到太久的默契。 |
|手机版|Archiver|XYCAD中国音响设计网
( 京ICP备14030947号 )
GMT+8, 2025-5-2 00:12 , Processed in 0.05959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