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系列音响,稀客出品,小型演出的最佳选择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739|回复: 0

重视音频也是对音乐家的尊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8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涉及音响灯光机械视频方案从此不求人,秒拿预算!

亲,只有注册或登录才能下载更有用的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中国录音师协会 于 2015-9-7 05:46 编辑

重视音频也是对音乐家的尊重
――访原北京广播学院录音艺术学院院长 王明臣

中央教育台在采访王明臣教授.jpg
中国中央电视台在采访培训中心主任王明臣教授.jpg

记者:谈谈您从事音响技术研究的出发点?
王教授:我原来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无线电专业,也就是技术方面的。毕业后我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主要是视频为主。咱们国内第一本关于彩电的书是我翻译过来的。后来写了一些数字电视、磁带录像这方面的教材。到了1988年,当时我作为学者访问日本,在日本朝日电视台工作了一年。在这期间,我参观了日本许多电台、电视台。我深深体会到他们在音频应用技术方面,从设备到人员素质,尤其是他们的广电节目质量,比我们高的多。所以在89年我回来以后,成立了一个录音艺术教研室,我担任主任。这个教研室,也对全国招生,但规模很小。
经过了几年以后,到1992年,这个专业非常受欢迎。后来在学校领导支持下,就成立了音频工程系,当时挂在北京广播学院二级学院——工学院的下面。这么一个音频工程系经过两三年之后,发展的非常的快。一个学生多,另外,就业和其他专业方面相比更受欢迎。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当时找了广播电视部的部长,提出申请成立一个二级学院。在学校领导的同意下,在95年正式成立了录音艺术学院,我担任院长。经过五六年的时间,学院发展的非常快。我从事这方面的主要感觉是咱们国家的音频技术发展缓慢,而且技术和设备比国外差,尤其不为人们所重视。特别在电视普及之后,对音频方面的更是忽视。你想,电影中的音频叫“配音”,电视中的音频叫“伴音”……不重视,水平又低。所以非常有必要在这方面,重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提高。从另一个角度说,重视音频也是对音乐家的尊重,否则,他们的艺术成就会因为 传媒方面的技术手段不足,而导致展现作品时,真实度的缺失甚至扭曲。我主要是从这些方面来考虑的。

记者:你在担任北京广播学院录音艺术学院院长的时候,有什么教育心得?
王教授:我在中国传媒大学,过去叫北京广播学院,留校到现在已经有50年了。教书教了40多年,在单位期间,特别是后来成立录音艺术学院以后,我深深感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我们录音学院虽然时间不长,但培养了许多尖子学员,包括李大康、张小安,这些全国著名的录音大师,他们都曾经就读于我们的录音工程系。我国在这方面,很需要这样的高水平人才。比如08年奥运会的转播工程,由于我国合格的专业音频技术人才欠缺,使得我们国家花费巨资在技术人员的引进上。虽然奥运会成功了,但是这一领域的漏洞法人深思。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中国的音乐、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那该需要多少的专业幕后工作者来衬托其光环啊!
所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在音频方面教育培养非常不够。当时我们的录音学院是全国成立的最早的一个,我很重视培养综合性人才。因为录音这一块,相比其他专业来说,他需要人员的素质是非常高的。一个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能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做到艺术和技术相统一,这么一个人才,培养起来,确实难度很大,但又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他只懂艺术,不懂技术,不行;光懂技术,不懂艺术,也不行。通过在校的培养,去造就这方面的人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感悟。

记者:谈谈音响师、录音师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
王教授:我觉得从音响师和录音师这个专业来讲,就从业人员和这方面有关的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个专业是伟大的。首先讲,我们有了录音师才能够让声音在时间轴上无限的延伸。我们现在可以听到毛主席、周总理的声音,但是过去古代人的声音我们听不到。尤其像殷朝、唐朝的乐器,我们现在开发出来了,但声音没有。如果把那个时候的声音记录下来,那现在会是多么有价值;中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又将是另外一种盛世。所以,录音师的伟大,是他们能够把声音作为一种宝贵财产,把他长期的保存下来。音响师同样是伟大的职业,他们能够使声音在空间上无限的延伸。一般我们歌唱的声音出了几百米外就听不见了,但是有了音响师就能够把声音传向全世界。
在这两个领域里,他们共有特殊的地方就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与统一。他不像数理化,通过计算,最后什么定律研究出来一个公式,然后照此执行,那跟艺术没关系。而对于音响师和录音师来说,他们是通过技术的手段,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最终的效果是从技术手段来实现的,没有技术手段就很难实现这个效果。就是对我们搞音响师来讲,他是通过扩音和录音的技术手段,使音频节目达到更高的一个艺术境界。
可惜的是古代的许多音乐艺术,没有现代的设备,白白流失了。对比现在,一个房间里的声音,我们通过简单的技术手段,就把混响时间加长,使听者感觉房间变大了。其实,技术永远是手段,而艺术才是目的。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遗憾的是现今社会,包括学校也好,人员也好,他们侧重一方面,却忽略了另一方面。比如音乐学院里的学生,他们会钢琴、声乐,但他们需要技术人员帮忙给他们录音;而搞音频工程技术方面的人员,技术很高,却连音乐理论都不懂。如果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学会更好,包括音乐学院、戏曲学院、播音学院的学生。当然,不要求他们是专家,但是能够懂,比如话筒的指向性、灵敏度等都能够懂一点,那么不管是娱乐还是演出,都能够很好的发挥展示效果了。反之,如果你是搞技术的,不要求你是歌唱家,但是你能懂一些伦理基础知识,能分辨声音的好坏来,那你的工作就能做的到位了。这是相互补偿、缺一不可的。

记者:怎么样才能使我国的音乐艺术人才更好的同国际接轨?
王教授:从目前来讲,国际上的音乐,从技术到艺术确实比我们的要好一点。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声音的处理能力,都代表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及发展水平。像欧洲比较先进的几个国家,如法国、德国的公民音乐素质很高,很多从小就学钢琴、声乐 。而非洲某些地方,很多人吃不饱饭,更别提音乐发展了。甚至包括一些建筑,比如我们到欧洲参观学校、教堂、音乐厅、大剧院,而贫民窟里就缺失音乐厅、剧院等音乐场所了。
总体来说,并不是说外国音乐就比我们先进。应该来说,古代或历史上我们的老祖宗对声音的处理能力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比如殷朝的编钟,从地下挖出来后经过专家测量,是符合12平均律的。而很多人认为12平均律是欧洲传过来的,其实中国才是其发明的始祖。到唐朝的时候,我们的民族乐器和宫廷音乐更是非常的先进。那时我们所谓的文化人是指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琴”是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弹琴、下棋、书法、画画中,音乐放在第一位来描写人的一个素质。我想我们的祖先所处的一种先进正是现代社会值得参照的。至于现代我们的电子乐器、音频设备、音乐造诣等有些方面相对落后了,就需要向国外学习,也向我们的祖宗学习,如果把我们先人的这些音乐技术开发出来,那就不得了了。

记者:谈谈你的事业规划?
王教授:我已经退休10年多了,我在校期间成立了录音艺术学院,担任院长,当时我很想在音频技术方面打开局面。但是我年龄有点大了,学校对此又不重视,尤其是没有选好接班人。以至于我退休两三年以后,录音艺术学院就撤销了,实在使人可惜。现在录音艺术学院不是不需要,而是非常需要。2000年,我与其他几位教授又共同成立了一个音频技术培训中心,是国家劳动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培训中心的一个实验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单位。这个培训中心是面向全国招生的。我们已经办了47届了,培养人员超过了3000人。我们培养的学生有一些参与了奥运会,有些在音频行业里面当了领头人。
目前来讲,全国从事录音和扩音响方面的人员应该在50万以上。那么多从业人员,仅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从业人员有大学文凭,而经过正规培训的更是寥寥无几。此外,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电工改行的,还有些是跟师傅学来的。所以他们从音频技术、音乐理论上基本不太了解。由于理论上受约束,技术上也仅仅是属于会操作。调响的人或者说录音能录下声音的大有人在。但是能够把音录好的,把声音调好的少之甚少。另外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对物质文化有一定的需求,对音乐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像全国的卡拉OK厅、歌剧院、包括电化教学等,都需要大量懂得音频技术的人。随意这方面的培训工作任务还是很大的。
况且我国的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许多艺术生找不到对口的单位,没有办法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那音响师、录音师作为一个幕后的工作岗位恰恰是部分艺术生转行又不脱离老本行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说有音乐基础的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对行业的领悟能力会更高一些。毕竟他们有音乐的热情,知道什么样的声音展现出来、记录下来是有艺术魅力的。
我们现在主要的培训在北京,虽然收费不高,但是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吃、住、行、花的钱比学费还高。所以我们想推广这个工作还需要不同的形式。比如说函授,到外地培训,让更多的人能够在音频领域里学到东西。当初我们在录音艺术学院的时候做过函授培训,有上千人参加,效果非常好。下一步我希望社会上能够有更多的人对声音引起重视,也能够参与进来,加强同北京的培训、成果展方面的对接,毕竟几千人的培训成果同50万人的需求对比,比例还是很小的。所以怎么能够让更多的人在音频方面得到满足,怎么让我国整体的文化娱乐水平和人民音乐素质得到提高,还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大家共同的参与还是很难的。


简历:
王明臣教授原为北京广播学院录音艺术学院院长,我国首届全国科学大会代表,并获得“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科学家”的光荣称号,现任中国电子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录音师协会常务理事兼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老教授协会理工分会特邀理事,全国音响师职业技能标准制定专家组组长,是我国著名的音视频技术专家,主要著作有:《农村有线广播》、《彩色电视原理》、《数字与脉冲技术》、《磁带录像机原理》、《数字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等,担任北京广播学院《现代广播电视技术全书》和《数字广播电视书系》主编(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的领导下,组织和主编了两套音响调音员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先后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和劳动出版社出版,被列为专用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材。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Η彩| 六合投Η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Η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超薄音响 稀客领航
请用抖音扫一扫,关注XYCAD创始人直播

QQ|手机版|Archiver|XYCAD中国音响设计网 ( 京ICP备14030947号 )点击这里与XYCAD官方实时沟通

GMT+8, 2024-5-2 11:30 , Processed in 0.129293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