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系列音响,稀客出品,小型演出的最佳选择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青歌赛“矢志守高雅”:发现真正的声乐人才

2010-6-21 10:3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02| 评论: 0|来自: 光明日报

 1984年,第一届青歌赛没有流行(以前称为“通俗唱法”)、民族、美声唱法之分,而两年后的第二届大赛,便首次有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分野,并且将录像播出改为现场直播。这两项改革从此确立了青歌赛的基本格局和样式。尤其是三种唱法的划分,改变了中国声乐赛事的格局,让更多流行歌手登上大雅之堂,为中国乐坛增添了一抹新绿。

  有趣的是,学者余秋雨的现场点评,为青歌赛增加了新看点,这一点,恐怕是主办者自己也始料未及的。1998年第八届青歌赛增设团体赛和综合素质考核,虽然被不少人质疑为“喧宾夺主”,但学者余秋雨的现场点评,让青歌赛之文化意蕴愈发浓厚,也促使歌手们自觉加强文化学习。以一曲《金色的故乡》获得第十届青歌赛非专业民族唱法一等奖的藏族姑娘索朗旺姆即表示:“我不想学发声的‘科学方法’,但想学文化、学音乐理论,继续唱歌。”

  增设“观众最喜爱歌手奖”,则使2000年第九届青歌赛电视观众的参与和互动达到高潮。2002年第十届大赛,增加了歌唱技巧的考核,将大家熟悉的有难度而又比较经典的曲目,按难度高低,划分为a、b、c三类,分别乘以1、0.95、0.9的难度系数,加强了大赛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为鼓励多出新歌,第十一届青歌赛以新歌+0.3分鼓励创作,希望新人多唱新歌。

  2006年第十二届青歌赛,为了和国际接轨,将专业组和业余组二者合一,“通俗唱法”也改称“流行唱法”,组合类也可参赛。一时歌坛涌现出人数不等的各类组合,让人目不暇接。最重要的是设立了原生态唱法,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歌手大放异彩,李怀秀、李怀福姐弟的海菜腔、羌族多声部组合等,让人大开眼界。特别是湖北电视台选送的土家族农民兄弟组合演唱的《花咚咚姐》,如同田野山涧中吹来的一阵清风,让大众闻到了田间地头的泥土芬芳,感受到了中华大家庭每个民族独特的心灵表白,令国人大大惊喜于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各民族文化,也让那些日渐式微甚至濒临灭绝的艺术瑰宝有了更多传承的机会。

  也就在这一届,现代科技手段又助了青歌赛一臂之力,使之如虎添翼。央视国际网络以网络的形式全方位地将青歌大赛的每一个细节放大给广大网民,形成了荧屏、网络竞相斗艳、蝶飞蜂舞的满园春色。网络新媒体给了观众与节目互动的机会,使得本届累计观看青歌赛的人次首次突破了10亿。

  2008年第十三届大赛又给全国观众带来了新的惊喜,新增了合唱项目。嘹亮的歌声,磅礴的气势,多声部浑然一体,令所有关心青歌赛的人们为之一振。

  今年的第十四届青歌赛团体赛,更是有着明显的革新:取消了综合素质考核,增设了表演环节,即在不同环节分别进行“艺术素质考核”、“表演素质考核”和“音乐素质考核”。这一举措虽然尚存争议,但无论如何,使其更贴近演唱本身。

  著名作曲家徐沛东的一番话,可以被认为解释了青歌赛长盛不衰的原因:“青歌赛的成功取决于不断总结经验、改革创新、完善赛制,这正是此项赛事为什么能得到全国电视界和音乐界的大力支持、能得到全国广大观众的热心关注和积极参与、能永葆常办常新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矢志守高雅:发现真正的声乐人才

  2006年第十二届青歌赛,让观众又是眼睛一亮:荧屏上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选手登场献艺,没有雕琢、没有修饰的原生态唱法带来了天籁之音,令观众得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各民族争奇斗艳的服装服饰,首先征服了观众:苗族姑娘满身银饰,光彩熠熠;侗族女子精致的褶裙,船形钩嘴花鞋;蒙古族男人宽大的彩袍,华贵的坎肩和皮帽皮靴,这些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开启了观众美好愉悦的艺术联想。

  然而,真正令观众折服的力量还是音乐自身。蒙古族呼麦、侗族大歌、彝族小调、羌族多声部……原生态歌手从高山上、草原中、田野里带来的歌声,或高昂,或低沉,或婉转,或浑厚,使全国观众进入了“可爱深红爱浅红”的目不暇接之中。一首首各个民族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留下来的山歌、情歌、小调、合唱,每一曲都散发着民族特色的芳香,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一位北京观众说得好:“那些情歌那么的热辣而直白,因其单纯才更永久。而那些选手们在舞台上表现出的那种纯朴、自然的动作,真可比作山谷幽兰、石上清泉了。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听到这歌声后内心的感受,唯有用我整颗的心,不带一丝杂念地如醉如痴地倾听。”

  民族器乐,则是青歌赛原生态唱法中的另一亮点,马头琴、牛角琴、手鼓、笙等,简简单单的伴奏,流淌出来的乐声,却能给人难以言喻的的艺术享受。

  青歌赛评委、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青的评价是:“原生态的演唱形式进入青歌赛,起码有几个意义。第一,进入国家级赛事,表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媒体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崭新的认识,有了巨大的进步。第二,它不但展示了我们国家56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我们增加民族凝聚力,对我们审视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历史的一种曾经有过的漠视,包括真正为我们新的文化创造找到了一个根基,找到一个立足点,都是大有益处的。”

  获得第十二届青歌赛原生态组比赛金奖的彝族歌手李怀秀说,正是有了青歌赛这种大活动,当地政府更加重视保护原生态演唱,“过去我们那儿的年轻人觉得这种歌低级、落后。后来我参加了青歌赛,因为成绩不错,家乡也重视了,开始保护这些原生态山歌,我在小学里专门教孩子唱歌。”

  原生态唱法让民族民间歌手登上国家级艺术殿堂,而青歌赛舞台上的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亦一直坚守着自己高雅的审美尺度,摒弃庸俗,既时尚现代,又贴近民族性,既样式新颖,又不失严肃和规范化,为乐坛发现和打造了一个个真正的声乐人才,也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的研究和发展。

  青歌赛以其严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牢牢吸引了众多观众。民族、流行、美声、原生态四大类别的唱法,让音乐爱好者们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虽说是青年歌手大奖赛,其实民族唱法中有好多是老歌,特别受到中老年观众的喜爱。南京艺术学院声乐教授顾雪珍从第一届青歌赛举办至今,每届都看,而且还详细地做笔记,她说:“青歌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来自全国的声乐高手集中展示,可以看到两年间声乐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往的选秀只是一种造星娱乐活动,而青歌赛可以发现真正的声乐人才。”可谓一语中的。

  本报记者 苏丽萍

12

最新评论

超薄音响 稀客领航
请用微信扫一扫,关注音响设计网创始人直播

QQ|手机版|Archiver|XYCAD中国音响设计网 ( 京ICP备14030947号 )点击这里与XYCAD官方实时沟通

GMT+8, 2025-5-4 13:11 , Processed in 0.07495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