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客音响招募全国代理商工程商集成商合作伙伴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深圳第一代流行歌手怀旧音乐会22日举行

2011-6-13 10:1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235| 评论: 0|来自: 南方都市报

旧地重访

  西丽湖内歌声你可怀念?

  每天晚上都要排队进场,试营业期的入场费是10元港币,后来逐渐涨到30港币,最高峰的时候达到50港币一张,可大家依然愿意6点晚上来排队,怕7点半正式入场时没位置了。——— 西丽湖度假村元老级员工周艳生

  曾经的大舞池内如今摆满杂物,当年让无数人称奇的水晶吊灯也因为断电而成为摆设,门口一把沉重的大锁和封条意味着在上世纪80年代风光无限的深圳第一家歌舞厅——— 西丽湖西雅廊歌舞厅确实远离了荣光,2011年6月10日想要进入歌舞厅看一看,只能透过厚厚的玻璃外墙,“这歌舞厅都停用4年了。”

  从帐篷起步的歌舞厅

  以深圳市第一家歌舞厅出名的西丽湖度假村如今却以安静为卖点,综合部毛小姐说,现在的度假村以接待会议团体为主,“歌舞厅在2007年就停用了。”六月的正午,太阳直射在湖面,没有一丝风,显得那座建立在水上的歌舞厅也格外寂寥。很难想象这里曾经365天无休,夜夜笙歌。

  自1981年起就在西丽湖度假村工作的元老级员工周艳生对当年的盛况颇为怀念:“每天晚上都要排队进场,试营业期的入场费是10元港币,后来逐渐涨到30港币,最高峰的时候达到50港币一张,可大家依然愿意6点晚上来排队,怕7点半正式入场时没位置了。”作为为数不多的老员工周艳生清楚记得歌舞厅的整个发展过程。

  那时候的西丽湖度假村刚刚建好,提供给游客的娱乐设施大多为自然之趣,入夜之后安静得让人觉得空荡,香港游客不习惯,提议在度假村内找个空地建一个简单的娱乐场所。周艳生回忆当时不过是度假村工作人员寻觅到了一块空地,支起几顶帐篷,用小彩灯装饰了下四周,再拿来便携式录音机插入不同的卡带而已。尔后,这个歌舞厅从临时帐篷转移到铁皮屋内,添置了音响,虽然营业时间仅仅为晚上八点至十点,可客人已心满意足。

  如此简陋的歌舞厅却让客人们流连忘返,引起了当时旅游局负责人张秀明的注意,他在去香港考察后意识到歌舞厅会是一个新的流行趋势,迅速召集人在西丽湖度假村内选址,最终选择了在湖边兴建起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水上歌舞厅,融合了中西餐及舞池,并取名为“西雅廊”歌舞厅。从帐篷发展起来的深圳歌舞厅文化由西雅廊歌舞厅的兴建真正走向了繁荣。而当年这个繁荣的缔造者张秀明离世。

  客人骑自行车来听歌

  1982年4月,深圳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西雅廊歌舞厅终于开业,从竹园宾馆挖过来的乐队和从广州歌舞厅聘来的职业歌手让歌舞厅这个概念一炮打响,曾在歌舞厅当咨客,以貌美闻名的邓焕玲就说“人突然多得不得了,当年的香港红星叶振棠也来登台,还有后来红极一时的成方圆都来过我们这里呢。”

  对此最有感触的莫过于当年西丽湖度假村车队队长邓举伟,1978年就进入深圳市旅游公司工作的他后被派来筹建西丽湖,“1979年的时候,西丽湖车队只有6辆14座的小巴负责从市区将客人接到度假村中来。”最常规的路线就是从深圳罗湖火车站一路将人接回度假村,接待的大部分是港澳同胞。随着歌舞厅的兴起,来度假村的人越来越多,“到1984年时,整个车队又添置了10来辆大巴,客人蜂拥着来度假村,还有沙井的客人骑单车来歌舞厅玩。”

  回归度假村本质

  深圳第一家歌舞厅、深圳第一家拥有驻场歌星的歌舞厅,西丽湖西雅廊歌舞厅靠着这些第一的名头在1982年至1984年间火爆全国,邓焕玲说那时候歌舞厅的消费就不菲了,“花了入场费不说,进歌舞厅还得买酒水、小食,一晚上下来人均消费基本会有200多港币。”可即便这样,客人依旧源源不断,甚至还有东南亚客人远道而来,“那时候周一到周五多是内地来特区的游客及沙井的本地人,周末大批港澳客人就奔来了。”

  随着市区内的欢乐园、香蜜湖夜总会等大批竞争对手的出现,西丽湖度假村歌舞厅开始降温,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西丽湖度假村工作,现在综合部工作的毛小姐说她入职时,虽然歌舞厅还在,“但真没有火爆的感觉。”国企改制也让不少老员工选择离开或是下岗,邓举伟选择去荷兰投奔亲戚,而邓焕玲则回江门嫁人生子,周艳生是少数的坚守者,“就算歌舞厅还在也不一样了,80年代我们是有歌星来唱歌的,后来就只有业余歌手了。”但毛和周都表示,直到2004年前都是不错的,2004年后生意差很多了。直至2007年歌舞厅停止营业,被改成储藏间。

  现在的度假村又回归了它最初山清水秀的一派宁静,“每到年末就是度假村人最多的时候,不少单位选择在这里开年会。”而那个被打了封条的歌舞厅却不知何时能再启用。

  这个歌舞厅里曾走出了登上中央电视台的王虹、何丽鸥,还有80年代收获大众粉丝的“罗文音”杨威,经历了四五年极度荣光,在2007年完全停止营业,曾经回荡在歌舞厅的靡靡之音会否是深圳记忆里一首永恒的歌?

  特别提示

  从今日起,本报将陆续介绍演出内容、演出嘉宾和深圳人的文化记忆,明日报道将重点介绍深圳读者参与并免费索取门票的方式,敬请留意。与此同时,请深圳第一代原住民和上世纪勇闯特区的深圳市民,拨打本报热线83325000,讲述您心中与深圳八十年代音乐记忆相关的故事。

  本版统筹:

  南都记者 高爽

  本版采写:

  南都记者 高爽 田恬

12

最新评论

超薄音响 稀客领航
请用微信扫一扫,关注音响设计网创始人直播

QQ|手机版|Archiver|XYCAD中国音响设计网 ( 京ICP备14030947号 )点击这里与XYCAD官方实时沟通

GMT+8, 2025-5-1 21:43 , Processed in 0.06411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