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系列音响,稀客出品,小型演出的最佳选择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民谣回归奏响狂想曲 唤醒红棉时代的记忆情怀

2010-6-10 10: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09| 评论: 0|原作者: 编辑: 隋洪波|来自: 中国网    

 在流行音乐日渐低迷的今天,民谣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已有明日黄花的意味,但它却始终孕含着一代人无邪的期盼与梦想。民谣,在很多人那里始终是被耀眼的光环包围着的鲜花,爱不释手,不容离弃。当喧嚣的城市响起越来越多的旋律,那些简单的只剩木吉他和赤裸的歌声却依然回荡在人们耳边,翻开那段纯真回忆。由十三月唱片倾力打造的中国最大规模民谣巡演“‘榕树下’民谣在路上”北京站的演出日前落下帷幕,其中“重回红棉时代”的环节唤起了无数人尘封已久的年少岁月,民谣又一次回归土地,再次回到人们可以看见、听见的地方。

  木吉他留下时代烙印

  在上世纪80年代,红棉吉他对所有喜欢音乐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特殊标记,他们都以能拥有一把红棉吉他弹唱刘文正、叶佳修等台湾民谣创作人的歌曲为荣。著名音乐人金兆钧说:“改革开放初期,学生们就很讲究,都要抱一把吉他,唱自己喜欢的歌,唱唱台湾的歌,后来写自己的歌。所以说回到红棉时代,就是改革开放初期青年人以吉他作为最基本的乐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那并不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张行怀抱一把木吉他,几乎成为每个年轻人的偶像。张行的《迟到》、刘文正的《三月里的小雨》,歌曲简单,不包含复杂的价值观和社会现实,成为当时年轻人传唱最广泛的歌曲。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吴先生回忆:“我住的那个地方每天晚上在街心花园里,总是聚集着一群男女,怀抱吉他,或弹或唱。他们的水平大多不高,有些还很像弹棉花,但是依然乐此不疲。我其实很想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没有吉他。当时真的是做梦都想拥有一把吉他,而且是国产最好的红棉牌。”

  此次“‘榕树下’民谣在路上”全国巡演特意安排“重回红棉时代”这个怀旧单元,参演的民谣艺人万晓利、周云蓬、马条、山人乐队、川子等都在演出中演唱了那个时代最感动他们的经典旋律,重拾那一段民谣最美好的记忆,让民谣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抚慰情怀、温暖人心,让红棉吉他带人们重回纯真年代。十三月唱片总负责人、著名音乐人卢中强说:“那个时代的吉他普及率是现在很多人不敢想象的,不只在北京,包括我生活的地方安徽合肥,就连广西柳州,都是遍大街谈吉他,每个学校的吉他社都是几百上千人。当时基本上以翻唱为主,弹红棉吉他唱歌就是时髦的象征,就像喇叭裤、霹雳舞,都是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

  “我五音不全还有过三把吉他。”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榕树下”总编辑王小山笑称。

  内地民谣音乐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受台湾民谣的影响。“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经久不衰的歌词,轻快优美的韵律,加上回忆间台湾少数民族美轮美奂的民族服饰和曼妙舞姿,《高山青》依旧会在不经意间点燃着褪了色的记忆。

  歌声渲染不褪色情怀

  说起“红棉时代”的记忆,一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重现了那个时代北京的“碴琴”盛况,勾起无数60、70后人的美好回忆。卢中强说:“就像现在流行用iPod一样,那个年代碴琴就是一种流行趋势,我在南京的时候经历过,最多的时候两个区的人派代表来碴琴,一边有一千多人。”

  这是一种极具浪人气质的拔份方式:在双方阵营接触的刹那,互相端起吉他,开始一人一首的比斗,碴将起来。碴琴不仅有规矩,还有技巧,一方先弹奏,弹到一半,由对方接着弹,然后对方再出一道题,弹一半,再由己方弹奏,哪一方接不上来,就是换人再接,最后总会以练琴刻苦而接受国外新歌更多的一方获胜而告终,颇有些类似于古代的对对子,文气十足,腔调拿足。“碴琴在北京很多时候就是在什刹海,还有一些公园里面,这边一堆那边一堆,看谁最后能赢,所以叫‘碴’,要是谁弹不好唱不好,就觉得很丢脸。”金兆钧说。

  

12下一页

最新评论

超薄音响 稀客领航
请用微信扫一扫,关注音响设计网创始人直播

QQ|手机版|Archiver|XYCAD中国音响设计网 ( 京ICP备14030947号 )点击这里与XYCAD官方实时沟通

GMT+8, 2025-5-3 23:10 , Processed in 0.07164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