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老的夫人。丁立 摄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黎松寿,因肺部感染医治无效,5月25日下午2时在南京去世,享年89岁。作为一个一生致力于传播阿炳作品的著名音乐家,黎老与阿炳保持20多年亦师亦友情感关系,曾被阿炳亲切地称为“松倌”。昨日,记者前往黎老家中,听其家人讲述黎老生前的点滴。
阿炳以他为知音,而他得阿炳真传 黎松寿一生执着的音乐事业与阿炳息息相关。和阿炳家只隔了24户人家,再加上舅舅是阿炳的私塾同学,黎松寿很小就结识了阿炳,并耳濡目染得到了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真传。“那时候经常和一群小伙伴去阿炳家玩,阿炳没有小孩,因此很喜欢小孩上门,不过他经常会嘱咐一句,二胡和琵琶绝对不能动。”当年广东音乐流行全国,祖籍广东且学过广东音乐的黎松寿成了阿炳喝酒聊音乐的最佳“拍档”。“阿炳是那种唱片听了几遍,就能吹拉弹唱起来的人。”阿炳的记忆是黎老一家人共同记忆,黎老妹妹黎美玲说。 黎松寿参与抢救《二泉映月》的往事很多人都知道。当年在南京古林寺国立音乐学院进修的黎松寿,偶然拉了一段《二泉映月》中的主旋律,引起了杨荫浏教授、刘天华大弟子储师竹的注意,他们决定前往无锡记录整理阿炳的作品。据黎老的爱人曹志伟回忆,1950年9月,在雷尊殿附近的三圣阁,“当时我和我爸爸也在场,是他联系的场地,”杨荫浏、曹安和与黎松寿,终于将阿炳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以及琵琶曲《龙船》等共6首刻制在了录音钢丝上。“再加上阿炳的妻子,还有音乐家祝世匡,当时共有8人在场,如今老黎也去了,见证者中只有我还活在这世上了。”后来,黎松寿还和导师储师足一起为《二泉映月》拟订弓指法,为其广泛流传奠基。如今,曹志伟仍珍藏有《寒春风曲》的原版带子,而阿炳原声的《二泉映月》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如果有机会,我希望把这个宝贵资料捐给国家。” 用文字和影像展现真实的阿炳,成了遗憾 黎松寿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一生严谨治学,家人笑称其为“外太空”的音乐家。在黎老最后的日子里,由于病痛的折磨,已经无法恢复意识,“高度营养不良,意识不能恢复,到最后,连呼吸机都打不下去,我们看了特别难过,他一个搞音乐的,你让他看不见听不见,这是他最不愿意的状态……”曹志伟告诉记者,25日中午,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黎老走得很平静。黎松寿的家中陈设十分简朴,其家人告诉记者,黎松寿的退休工资不过3000多块一个月,好在物质不是他在意的东西。“教了好多学生拉二胡,从来不会收钱”。一部泛黄的手稿引起了记者注意。说起这部手稿,就不得不提起黎松寿出过一本有关阿炳的书,“当时是别人牵头出的,他对这部书很不满意,认为其中一些对阿炳的描述并不客观。”曹志伟说,黎松寿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也很固执,不能容忍一点不真实的记录。“既不能因为他创造了音乐经典就把他拔得很高,也不要因为阿炳生命中的污点而将他全盘否定,那些都跟特定的环境分不开”。为向世人还原展现一个真实的阿炳,一个写,一个帮忙抄,黎老和曹志伟从上世纪80年代就动笔整理有关阿炳编年的书稿,可这些珍贵的资料至今仍无缘出版。 25日送走黎老的亲朋队伍中,有一位来自央视的编导。央视《东方之子》栏目曾给黎松寿做过一期访谈,就在黎老去世前,该栏目钱导还一直和其保持联络,酝酿拍摄一部真实反映阿炳生平的纪录片,可惜现在已经成了黎老未完成的心愿。 丁立 张楠 |
|手机版|Archiver|XYCAD中国音响设计网
( 京ICP备14030947号 )
GMT+8, 2025-5-4 11:04 , Processed in 0.05979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