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梦竹 通讯员 郑娜娜
低廉的票价,精彩的剧目,小剧场已成为开在居民家门口的“百姓文艺殿堂”。在东城区,22家小剧场去年全年共上演865个精品剧目、观众达300万人次。 但是,这些由仓库、电影院、四合院、工厂车间或地下室改建的小剧场,却因其狭窄的空间、落后的音响灯光设备、不完善的剧场设施等,制约了今后的发展。 为此,东城区将从今年起,投入8000万元扶持区内18家小剧场升级改造和剧目创作,并新建18家小剧场,形成新兴的“小剧场群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让百姓更好地享受文化带来的乐趣。 “小黑匣子”货挺多 进南锣鼓巷南口,右手边有条“东棉花胡同”,按门牌找到35号,不大的门脸儿,写着“蓬蒿剧场”,来这里看戏的观众对它还有个昵称:小黑匣子。 这处曾是官宦旧宅的四合院,如今是京城有名的小剧场,也是全国第一家民营小剧场。 为什么叫小黑匣子?每当舞台的灯转暗,观众环顾四周,在这不大的空间里,仿佛人们都挤在一只狭窄的黑箱里。 但“小黑匣子”里挺有货。从2008年开始建设,2009年3月首次公演,到如今已经上演了150部剧目,900场演出。观众达到近7万人次。 “为了让百姓能够走进剧场,我们的票价最高才100元,最低的才一二十元,学生半价,有时也会推出免费场次,让百姓想看就看。”该剧场有关负责人说。 最高100元的票价,在大剧场有时连最“靠边”的票都买不了。 价格便宜,剧目却丝毫不含糊,《一个人的莎士比亚》、《孤儿》等经典剧目都曾上演,连濮存昕都曾去演出过。 在东城区,像蓬蒿剧场一样的小剧场越来越多,目前已有22家,如风尚剧场、46号院剧场、工体雷剧场等,都已是京城有名的剧场。每年数百部剧目,着实让京城百姓有了看戏的好去处。 今年,东城区还将在辖区内的11家小剧场推出一系列免费剧目,为百姓的生活添乐儿。 小剧场条件制约发展 百姓欢迎的小剧场,却也有着自己的烦恼:相对滞后的演出条件。 曾经到过“蓬蒿”的人,一定对它的剧场“印象深刻”:最普通的椅子,坐着着实不舒服,挑高4米的空间,在里面颇觉“压抑”,过道狭小进出困难…… 东城区文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很多小剧场都是由过去的仓库、电影院、四合院、工厂车间或地下室等建筑改建而成,因此剧场的设施和场馆环境等,都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除了蓬蒿剧场改自四合院,方家胡同46号院剧场是由旧工厂的厂房改造而成,工体雷剧场是由地下室改造…… “虽然这些小剧场的票价低廉,但是为了让百姓可以有更好的观看条件,东城区将对区内的18家小剧场进行升级改造。”该负责人表示,东城区用于戏剧发展的专项资金中,小剧场改造和小剧场原创剧目支持资金达到了8000万元。 据介绍,政府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小剧场的硬件完善,比如灯光、音响、坐椅改善,以及消防改造。同时,对于小剧场的原创剧目,也将给予资金扶持。 目前,蓬蒿剧场、工体雷剧场等18家剧场已经获得了总计2348万元的剧场改造引导专项资金支持。原创剧目中,北京人艺、中央戏剧学院、蓬蒿剧场等10个剧场的11个优秀原创剧目获得总计298万元的资金支持,其中原创音乐剧《爱上邓丽君》获得了最高60万元的资金支持。 “小麻雀”要变金凤凰 经过了几个月的改造,如今再来“蓬蒿”感觉确实不一样了。 坐椅升级了,原先4米的挑高变成了5.5米,更大气敞亮,“空间大了,增加了更专业的灯光和音响,舞台效果更好了。”该剧场负责人说。 此外,剧场还增建了排练厅、化妆室等,“过去只有舞台,现在演员的演出、排练条件也提升了。”剧场还设有咖啡室,便于观众、艺术家在此交流。 条件升级后的蓬蒿剧场在新年里已经推出了多个剧目,其中包括与法国大使馆合作的《法国文学朗读》等。 “小剧场条件的提升,让东城的百姓可以更好地享受文艺带来的乐趣。”该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同时,小剧场剧目灵活新颖,人气和在文化界的活跃程度也不逊于正规剧场。因此除了改扩建,东城还将新建一批小剧场。” 据介绍,东城区目前正在全力兴建的天坛核心演艺区,其中也有小剧场的一席之地。在规划中的34个新建剧院里,有18个是小剧场。 东城区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小剧场还以演出话剧为主,但是该区文委规划,今后将会逐步向小剧场引入戏剧等不同的演艺方式,以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 小剧场带火了文化,活跃了产业,更让百姓在家门口有了更多更好的艺术享受,这只小麻雀已经振翅高飞。 采访手记 小剧场的大手笔 东城的小剧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星星之火到如今红红火火,也就是近几年的时间,但这背后,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前行、一个产业的兴起,和更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在文化消费日益繁荣的今天,传统的舞台艺术、尤其是话剧艺术,如何走近百姓?在大剧场不景气的前提下,小剧场戏剧“复兴”,发展迅速,一批批高质量的剧目不断推出,在艺术得到发展的同时,更因其低价位、低门槛等特点,让更多的百姓走进了剧场,接触、享受到了戏剧艺术。 同时,小剧场也因为其剧目新颖、创作成本低等特点,带火了戏剧产业。数据显示,小剧场带来的收益日益增多,逐渐成为了整个演出市场的排头兵,进而又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我们也可以看到,东城区发展小剧场的大手笔: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如何依托现有资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不走寻常路?东城区以小剧场为抓手,以“文化演出场所集群化发展”为模式,打造东城的特色文化产业。有特色才有前途,作创新者而非追随者,东城区走在了前列。(祁梦竹) |
|手机版|Archiver|XYCAD中国音响设计网
( 京ICP备14030947号 )
GMT+8, 2025-5-1 15:52 , Processed in 0.05711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