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ny7190 发表于 2010-12-5 01:24

淺談舞台上的監聽喇叭

淺談舞台上的監聽喇叭 by Soddy Wu

首先,在演唱會中通常會有兩支或是四支的監聽喇叭設在舞台前方,


而這些監聽喇叭 ( Monitor ) 要如何區分工作,兩支or四支喇叭就有好幾種的組合方式,我們就來說說其簡單應有的流程及順序。


一般在每位樂手自己所屬的監聽喇叭裡,其本身的樂器及聲音都優先調整,再配發相關的樂器聲音,使個人本身的耳朵對不同的表演場地裡,能滿足聲音的平衡感,而表達音樂感情,問題來了,為什麼聲音會不好聽?OK!來,我們一步步的拆開來講,會有一些小功課哦,一支麥克風收取聲音然後送到面前的監聽喇叭,這樣在 " 物理 " 及 " 生理 " 過程上就有幾個動作過程,


   


4 Stage Wedgs   


2 Stage Wedgs   
1.聲能 ( 舞台上發音的單位,如人聲或是樂器設備 )。

2.動能 ( 收取這聲音的麥克風,其振膜的作功,音圈與磁鐵的變化產生小訊號電壓 )。


3.電能 ( 小訊號電壓經由前級放大器 Mic - Pre amp.或是Mixer Console然後送到功率放大器
Power amp.將訊號放大數十倍以上,然後接喇叭 )。


4.動能 ( 喇叭內的音圈與磁鐵受到大的電壓變化,產生動能推動其紙盆 )。


5.聲能 ( 紙盆產生聲音,供人的耳朵聆聽,達到放大的功能 )。


光幾個過程就已經有所謂的傳送失真了,而所有的轉換頻寬需求,皆能滿足在 20HZ ~ 20KHZ
的響應範圍就可以了。這是因為人差不多能聽到的聲音範圍就這麼多而已,
關於傳送轉換上的失真,並不是不可聽,( 咱們又不是機器耳 ),
藉由混音機器上的等化器,( 比較簡便的表達就是把聲音分成高、中、低三部份 ),
來修正接近我們所能滿足的聲音。然而當聲音調整過後就會有效率問題,意思就是原有
100 % 大的聲音從喇叭放送出來,經過修正後可能剩下 70 % ~ 80 % 的效率,這樣還不算
麥克風除了收取你本身的聲音之外,也收到其他舞台上別的發音體,例如鼓的直接音,
bass amp、gt amp舞台板上,屋頂的反射音等,這樣子的聲音不是原本想要的過程,
所以我們稱為串音噪音比。
   
   
可用效率
再與串音比做修正實際有效音壓
(單一支喇叭)   
100%未修正時   
修正後可用效率   
題外話,你如果能聽到你家電視機影像管的高頻電極聲,那耳朵就算不錯,
這樣子的東西會與在監聽喇叭內可用效率的聲音相混合,( 這些聲音都是同一時間在發生的 ),
所以之前僅剩 70 % ~ 80 % 的效率,必須跟從麥克風收到舞台上串音的音壓,以及耳朵直接
聽到各樂器本身的直接音壓相抗衡,平均掉後,剩下的才是真正你想要的聲音。
因此適當增加監聽喇叭的數量,及高效能的喇叭,大功率的放大器,無不都是為了補償所需求
的聲音其動態上的不足,就拿一個有 Vocal ( 也兼彈吉他 ),Bass ( 也兼合音 ),
Drummer,、Keyboard ( 也兼合音 ) 如此的預設編制來說說......

   
Setup – 1,調整出主唱聲音在四支監聽喇叭上的最大音壓比,[ 包含初步迴授調整 ],
前面有提到兩支,四支的活用,2 Wedgs 兩支可做立體模式 " L"、" R ",或是其中一支送 Vocal
另一支完全是樂器聲音皆可,4 Wedgs 四支的矩陣就更活了,可分為外區,內區,單一模式
獨立、立體..............太多了。
Setup – 2,抓出吉他的音量,不超過人的聲音音壓比。
Setup 2 – 1,在吉他基本的監聽音量裡修飾其音質,讓吉他的感覺是對的,此音量設定是吉他
處於節奏襯托性的音量比,"別忘了,粉重要哦"。
Setup 2 – 2,將吉他音量踏板與吉他本身的音量旋鈕調整到間奏,獨奏時所需的最大音量,
因為之前的基本音設定好後,混音器上的數據就儘量不再更動,以免影響監聽喇叭的音壓比,
而獨奏,間奏時的音量由樂手本身來控制其韻味是最好不過了,現場 House sound Man 只需
適量增減控制人潮的噪音比即可,一般吉他在做大音量演奏時,會因不同的音樂性而有不同
程度的效果呈現,但音質都大至上就會有些許的偏亮一些,那高音部份就會有一點聒噪感,
通常我會在此時將等化器的高音部份降一點點收斂些,等到小節時間過了,吉他聲音又回到
節奏襯托性的音量比時,我會再把音質恢復原來參數,當然不盡然每一首歌都是適合這樣子
調整的,但是音樂性忠實的表達之前,舞台上的監聽系統務必要搞定。
Setup - 3,加入鼓系列,大鼓、小鼓、Cymbal 等節奏維持的基本樂器,依你個人所須的標準,
酌量的給予。另外在這裡要說明一個動作,它叫做"麥克風效應",
當在同一地點或同一時間,有很多支麥克風在收取聲音,各麥克風除了本身應收取的樂器外,
也會收到在這周遭同一時間發出直接音的樂器,而當你把各麥克風的聲音,適當增加音量在你
的監聽喇叭上時,監聽喇叭會因為麥克風數量多寡而決定串音的音量比大小。
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個比值會影響監聽喇叭的效率跟清悉度。當這個效應比大於監聽喇叭
實際最大效率比的 1 / 2 時,那這組監聽系統這可以放棄不用了。因為它的聲音表達有效值
決對不準確的,( 如果有樂手要求的調整是如此,那就可以叫他另請高明吧 )。

為何要在步驟3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一套鼓組,擁有了 9 ~10 支麥克風,彼此間的距離都未
超過兩米之遠,效應比就已經很高了,除了每一支麥克風有加入噪音抑制外,個人我的小建議
是把大小鼓節奏鈸 Hi - hat 依個人要求度,平均送到本身的監聽上,其他鼓組樂器的麥克風,
如果在穩定音樂的責任性不是首要的,能不用加入監聽喇叭裡是最好的,因為這樣子的動作
可以降低串音比。


我尚還記得 1995 年 Ticc 的演唱會中.舞台上有弦樂.而他們都用超 mini 電容式麥克風,
說真的那樣子的情形下只要一支 mini mic 的串音比就足以把監聽毀了,更何況是那麼多支,
而且弦樂隊周遭都沒有噪音阻尼設備,真是把 Sound Man 當超人用!另外要提的是,
一場演唱會裡 Live sound Engineer 的專業知識往往無法說服錄音室的工程人員的關念,
錄音師也可以要求現場 Sound Man 聲音應該如何如何...真像是在辦家家酒,在 Live 的領域與
Studio 是完全兩個世界,簡單的說明在現場演唱會的樂器聲音拾取,首要是配合現場的音場
條件,抑制迴授的路徑可能性,再來談如何好聽。這些步驟是會改變樂器的傳統習慣音,
然而往往是錄音室方面的人所不能接受的,錄音室沒有這種真實模式的空間問題,
十數年來看了圈內的 Studio 人員出來做 Live 場,永遠就是乾乾憋扁的音場,那些音樂真是
可憐,算了題外話.我也不是要得罪一些大師們,只是想,如果有一天這些專業的責任能區分,
然後組合在一起工作,那該多好!保持對音樂的尊重性倒是真的。.ok,回課程,


Setup – 4,加入 Bass 基準音,對於在Bass方面的須需求,高音的明確度是一般人所需要的,
Bass 根音清楚一粒一粒的持續著,調子音準自然就安全了,因此不同場面,Bass能清楚聽到,
很快就可以瞭解舞台上的清悉或混濁比例。
Setup - 5.加入 keyboard 的聲音 [ 襯托在吉他的旁邊,以不超過吉他的音壓為主 ]。
因為在音樂過程裡,有時走到某一段音樂時會因當時的感情而有所起伏,而音樂比的大小
由 Keyboard 手自己抒發掌握當時音量的大小最棒,如此在監聽喇叭上的整體感覺會比較
人性化,這跟用音量控制直接轉大到某一程度的感覺,是兩回事的,而且前者的耐聽度更高
ok 調整過程走完這些步驟,當再走任一首歌曲時,聽聽自己監聽喇叭的感覺如何,
然後與 Monnitor sound man 細部調整一下監聽部份,[ 外場最好能有 1 / 2 的音壓放送著最好,
但是低音部份最理想是全功率放送 ],調整外場反射回來的聲音比例,然後開始習慣那個感覺,
[ 如果要形容這種感覺,就像是每種樂器都加了一點泛音的效果 ],
而監聽喇叭的音量除補償空間所須的平衡外,也有抑制泛音的功能,但決不會是百分之百的。
Setup – 6,加入 Keyboard Vocal 及 Bass Vocal,對於 Lead Vocal 的定位彈性非常的大,
如果監聽喇叭採立體模式作業,那放入監聽喇叭的 Vocal 就可依舞台的擺設位置,擬出
點、線立體方位的音場感。監聽喇叭採單一音相方式作業,那放入監聽喇叭的 Vocal
僅以加大加小音壓的點作業功能而已,無論用何種方式作業.聲音儘量聽到即可,
以免動態突增時影響整體,以上的作業方式僅針對正面監聽喇叭設定過程做一些剖析,
接下來談談Side Fill吧。


   


堆垛內置式Side-Fill   
Side Fill system當你離開主演唱位置時,即出現監聽盲點,
也因此延伸出側區喇叭 Side-Fill 的裝置,回觀幾場的活動裡,
Side Fill 喇叭的位置都是擺在舞台的最左右邊,但是高度就有
問題了,又礙於結構設計的關係,舞台上已沒有多餘的空間
供 side fill 懸吊,僅以堆垛式擺設,而在這懸吊與堆垛式擺設
之間有什麼差別? 喝口飲料聽我道來,標準的 Side Fill 組合,
通常都會加上超低音,由此就可以知道它所要呈現的音樂動態
是朝整體性的,從你站在舞台上體會各樂器的組合,
而這樣的聲音會因為舞台上裝潢的地形地物及具有阻隔性的
大型設備,或樂器等,舞台面離屋頂的距離種種,
這些條件全都會影響表演者左右方及後面的感覺,.
一般樂器直接音都是在各人本身的後方,或是旁邊,
光以正前方的監聽喇叭是不夠的,架設 Side - Fill 喇叭補償歌手
左右移動時對聲音的空間盲點,而如何讓側區的喇叭效率儘
可能發揮出來就是位置問題了。   


懸吊內置式Side-Fill
地面直接堆垛方法


雖然架設、移位、平面角度調整等動作都很方便快速,然而從最旁邊發聲音到中間的位置,
這有效音壓必須先跟充斥在舞台上的直接音壓抗衡,而這樣子的效率往往是沒什麼幫助,
當你試著把音壓加大到認為可以接受了的程度時,Bass 手在舞台上的音樂平衡比就完全沒了,
然後會要求試著加大自己的監聽及 Bass amp 的音量,KeyBoard 手會因為 Side - Fill 的泛音,
自己就會加大本身音壓來蓋過這種現象,鼓手的直接串音比最大,影響也最深,
當舞台上的音壓比一更變,鼓手耳機或是監聽喇叭裡的聲音清悉感就會受到影響,
就會不時的更改數據,非常的辛苦,治標的方式雖好,卻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大家最後僅是
在彼此的臨界點互相遷就,問題還是在的。



懸吊方法



懸吊方法的優點太多了,唯一的缺點,架設費時,硬體費用高些,ok,我們談談懸吊的好處,
當側區喇叭的聲音是由置高的地方採高壓直線式打下來,這些有效音壓與舞台上直接音衝突的
範圍少很多,相對的可用音壓就多了,在舞台上可以很輕鬆的就感覺到 Side - Fill 所補償的音域
不用要走到接近喇叭後才有那種感覺,又由於是在半空中.聲音直接跨過 Bass 手.不會直接影響
到別人,這樣子的 Side Fill 才算是舞台音場問題終結的跟本原則,Side Fill 喇叭的音場內容是
可多彩多姿的,嚴格的說,的功能算是舞台上的一組小 PA,以單面的舞台架構又區分為內置
式及外置式的系統。


內置式



所謂內置式的架設就是發音範圍由表演的舞台上,聲音終結區也是在舞台範圍內。
[ 在前幾個 Side Fill 喇叭的舞台簡圖裡.都算是內置式的架構 ],內置式的效果無論用堆垛或是
懸吊方式,都有其音場一定的範圍,也就是說,舞台表演者在台上耳朵聽到 Side - Fill 的聲音
算是近距離,它無法表達現場音樂與觀眾監間的距離感,怎麼講?應該算是現場的自然泛音吧,
而內置式的堆垛與懸吊差別如何?
上一頁已有簡述了,再來談一下外置式的系統.。


外置式



外置式的結構是音場效果最似外場的音響感覺,可以給舞台上表演者充分感受到整體的音樂性,
無論從距離、音壓等,在調整上的條件都非常的好,它通常位置都與 PA 喇叭組合在一起,
所以事先硬體的施工及會議的協調,都會影響施工品質。當一切無誤,外置式的 Side Fill 喇叭
都是在舞台的內側,面朝舞台內區及舞台外緣,在調整外置式的 Side Fill 其技術也有一些步驟,
首先把外場 PA 整體音樂內容的數據送到外置式的 Side Fill 喇叭裡,其中的聲音不包含
Vocal 及效果,只有 BAND 的聲音,接下來再依表演者在舞台上對各樂器的平衡點,
酌量的增加或減少某一樂器的聲音數據,( 時隔這麼多年,先進國家的音響技術已發展到追不
上了,但是科技的更新,其基本的原則與流程是不會變的,一個標準的,好的舞台監聽系統裡,
無外乎全都是由內置式懸吊 Side Fill 及外置式 Side Fill 兩種系同時統搭配使用。
但必須強調的是照圖面所顯示,它是運用在平面舞台上,當以四面全時舞台,則狀況又完全
不一樣,在此說明也並不是每個演唱會的聲音硬體架設必須如此龐大,有時過於耗費反而未
達預期效果,如室內的表演空間,以 @ Live 比例的場地,只要少許的監聽數量,再運用樂器
直接音的數據,在什麼樣的音場條件下,組合適當的舞台監聽系統.那才是活用硬體的最高
精華,音樂的國度裡,台灣算是排上名了,藉由軟體的成長,刺激相關的硬體進步,
我們是可以跟上的,就如同東南亞的圈子裡,有得是硬體代理商,但在技術的領域裡,
卻無法超越我們。ok 扯太遠了,
以上談的都是類比的基本設備結構,.也是最基本的傳統技術,新的舞台硬體領域都已摻雜數位
的技術,甚至是全數位架構,這之間的差別就是在現場應用上.,數據的準確性,場景的更換,
時間速度的配合,彼此都不會影響,再者系統進化後,也必須視歌手接受新觀念的程度,
唯其施工耗大費用又增一筆,在前置會議時預算往往就被砍掉了,音樂感情都還沒投入,
光硬體時間消耗就都沒心情了,還會有什麼好作品表達,寫了這些點的舞台監聽基本概念,
希望有幫助。

希腊神话 发表于 2014-3-20 22:34

边撸边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淺談舞台上的監聽喇叭

超薄音响 稀客领航